肛瘺是怎么回事?

肛瘺,醫學上稱為肛門直腸瘺,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疾病。簡單來說,它是肛門周圍皮膚與直腸或肛管之間形成的一條異常通道。這條通道通常由感染引起,導致膿液反復流出,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。了解肛瘺的成因、癥狀及治療方法,有助于早期識別和及時干預。

腸道健康示意圖

肛瘺的病因是什么?

肛瘺的主要成因是肛門腺體感染。肛門周圍分布著許多腺體,負責分泌潤滑液。當這些腺體被細菌(如大腸桿菌)感染時,會形成膿腫。膿腫破裂后,膿液排出,但感染源未徹底清除,導致皮膚與直腸之間形成慢性瘺管。其他誘因包括:

  • 肛周膿腫未及時治療
  • 克羅恩病等炎癥性腸病
  • 肛門手術或外傷后感染
  • 免疫力低下人群易發

長期便秘或腹瀉也可能增加感染風險,因為反復刺激肛門區域會損傷組織。

肛瘺的典型癥狀

肛瘺患者常出現以下癥狀,需高度警惕:

  • 肛門周圍疼痛:持續或間歇性疼痛,尤其在排便時加劇。
  • 分泌物排出:瘺管口常有膿液或血性液體滲出,導致內褲污染。
  • 局部腫脹與硬結:肛門附近可觸及硬塊或條索狀物。
  • 瘙癢和不適:分泌物刺激皮膚引發瘙癢,甚至引發濕疹。
  • 發熱與乏力:急性感染期可能伴隨全身癥狀。

若未及時治療,瘺管可能復雜化,形成多條分支,增加治療難度。

醫療檢查場景

如何診斷肛瘺?

確診肛瘺需結合臨床檢查和影像學手段:

  • 體格檢查:醫生通過視診和觸診定位瘺管外口,判斷走向。
  • 肛門指檢:探查肛門內是否有硬結或壓痛。
  • 肛周超聲或MRI:精準顯示瘺管深度、分支及與括約肌的關系。
  • 瘺管造影:注入造影劑后X光拍攝,明確瘺管結構。

早期診斷可避免病情惡化,減少手術并發癥風險。

肛瘺的治療方法

肛瘺無法自愈,手術是根治的主要方式。常見方法包括:

  • 瘺管切開術:切開瘺管,清除壞死組織,適合淺表瘺管。
  • 掛線療法:用彈性線緩慢切割瘺管,保護括約肌功能,適用于深部瘺管。
  • 激光或射頻消融:微創技術,創傷小、恢復快。
  • 生物材料填充:用膠原蛋白等材料封閉瘺管,適合復雜性肛瘺。

術后需注意傷口護理,避免感染復發。飲食上增加纖維攝入,保持大便通暢。

預防與日常護理建議

預防肛瘺的關鍵在于減少肛門感染風險:

  • 保持肛門清潔,便后用溫水沖洗。
  • 避免久坐,每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。
  • 飲食均衡,多吃蔬菜水果,預防便秘。
  • 及時治療肛周膿腫或痔瘡等基礎疾病。

若已患病,術后需定期復查,確保瘺管完全愈合。

結語

肛瘺雖非致命疾病,但長期不治可能引發肛門功能損傷甚至癌變。通過科學認識病因、癥狀及治療手段,患者能更從容應對。一旦出現疑似癥狀,應盡早就醫,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。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定期體檢是預防肛瘺的核心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