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癲癇病?

癲癇病,俗稱羊癲瘋,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神經系統疾病,以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的反復發作為特征。這種異常放電會引發短暫的功能障礙,表現為意識、運動、感覺或行為的異常。癲癇并非單一疾病,而是一組綜合征,全球約有5000萬患者,中國患者數量超過900萬。癲癇病可能在任何年齡發生,但多見于兒童和老年人,病因復雜多樣,包括遺傳因素、腦部損傷、感染、代謝紊亂等。盡管癲癇發作可能令人恐懼,但通過現代醫學手段,大多數患者能有效控制癥狀,過上正常生活。理解癲癇病的本質是消除社會偏見的第一步。

癲癇病的成因

癲癇病的成因可以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大類。先天性因素主要指遺傳傾向,研究發現約30%的癲癇病例與家族史相關,特定基因突變可能增加神經元興奮性,導致異常放電。后天性因素則更為廣泛,包括腦部結構損傷如頭部外傷(車禍或跌倒)、中風、腦腫瘤或腦出血;感染性疾病如腦膜炎、腦炎或寄生蟲感染;代謝紊亂如低血糖、電解質失衡或腎臟疾病;以及發育異常如先天性腦畸形。此外,環境因素如酒精或藥物濫用、睡眠剝奪、壓力過大也可能誘發發作。值得注意的是,約60%的癲癇病例病因不明,稱為特發性癲癇。了解成因有助于針對性預防,例如避免頭部外傷、控制慢性病、保持健康作息。

腦部掃描顯示神經元活動

癲癇病的癥狀表現

癲癇發作的癥狀高度多樣化,取決于異常放電的腦區位置和范圍。常見類型包括:全身強直陣攣發作(大發作),患者意識喪失、全身肌肉強直后抽搐,可能伴隨口吐白沫或尿失禁;失神發作(小發作),多見于兒童,表現為短暫凝視或動作停頓;部分性發作,僅影響身體一側,如手臂抽搐或感覺異常;復雜部分性發作,涉及意識模糊和自動行為如咀嚼或行走。其他少見類型包括肌陣攣發作(短暫肌肉抽動)和失張力發作(突然肌張力喪失導致跌倒)。發作持續時間通常幾秒到幾分鐘,發作后患者可能感到疲勞或 confusion。識別癥狀至關重要,及時記錄發作細節(如持續時間、誘發因素)能輔助診斷。癲癇并非傳染性疾病,社會應減少歧視。

醫生使用腦電圖設備檢查患者

癲癇病的診斷方法

診斷癲癇需要綜合評估,以避免誤診。首先,醫生會詳細詢問病史,包括發作頻率、癥狀描述、家族史和潛在誘因。關鍵檢查工具是腦電圖(EEG),它能記錄腦電活動,捕捉異常放電波,是確診的金標準。影像學檢查如磁共振成像(MRI)或計算機斷層掃描(CT)可幫助識別腦部結構異常,如腫瘤或疤痕。血液測試用于排除代謝或感染性原因。在某些復雜病例中,視頻腦電圖監測或神經心理評估可能被采用。診斷過程強調個體化,確保準確分類癲癇類型(如局灶性或全面性),為治療提供基礎。早期診斷能顯著改善預后。

癲癇病的治療方法

癲癇治療以控制發作為目標,而非治愈。首選方法是藥物治療,約70%患者通過抗癲癇藥物(AEDs)如卡馬西平、丙戊酸鈉或拉莫三嗪實現良好控制。藥物選擇需個體化,考慮發作類型、副作用和患者年齡。若藥物無效(耐藥性癲癇),可考慮手術治療,如切除致癇灶或神經調控療法(如迷走神經刺激術)。其他選項包括生酮飲食(高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)、激素治療或新興技術如經顱磁刺激。治療期間需定期監測藥物濃度和副作用。預防復發策略包括避免誘發因素(閃光、壓力)、確保規律服藥和定期隨訪。康復支持如心理咨詢能提升生活質量。

生活管理與預防建議

癲癇患者的生活管理至關重要。日常應避免潛在誘因:減少暴露于強光或閃爍屏幕;管理壓力通過冥想或運動;保證充足睡眠;限制酒精和咖啡因。安全措施包括淋浴而非浴缸、避免高空作業,并佩戴醫療警示標識。飲食建議均衡營養,某些病例需生酮飲食。社會支持方面,教育和職場應提供包容環境。預防策略側重于病因控制:兒童期接種疫苗防感染;成人控制高血壓糖尿病;老年人防跌倒。定期體檢和醫患溝通能及早調整方案。研究顯示,良好管理可使80%患者減少發作頻率。

結語

癲癇病是一種可管理的神經系統疾病,理解其機制能消除誤解。通過科學治療和積極生活調整,患者完全能實現社會融入。如有疑似癥狀,務必及時就醫,專業診斷是康復起點。社會應倡導包容,支持癲癇患者追求健康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