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律不齊是怎么回事?

心律不齊,又稱心律失常,是指心臟跳動的節奏、速率或順序出現異常。正常心臟跳動由竇房結控制,產生規律的電信號,確保心臟有效泵血。但當電信號系統紊亂時,心跳可能過快(如心動過速)、過慢(如心動過緩)或不規則,影響全身供血。心律不齊并非獨立疾病,而是多種潛在問題的表現,需及時診斷管理。

心律不齊的常見原因

心律不齊的發生與心臟電信號傳導異常相關,常見原因包括結構性心臟問題和外部因素。冠狀動脈疾病是主要誘因,心臟供血不足導致心肌損傷,干擾電信號。高血壓長期未控可致心室肥厚,改變電活動路徑。心力衰竭時心臟泵血功能下降,易引發電信號不穩定。電解質失衡如低鉀或高鈣血癥直接影響心肌細胞興奮性;甲狀腺功能亢進加速代謝,增加心率,甲狀腺功能減退則相反。某些藥物如抗抑郁劑或抗心律失常藥可能誘發心律不齊。遺傳性心臟通道病變如長QT綜合征增加風險。生活方式因素如過量咖啡因、酒精攝入、壓力累積或睡眠剝奪可短期觸發癥狀。老年人因心臟老化更易發生,而年輕人多與先天缺陷或感染相關。

心律不齊的癥狀表現

癥狀因人而異,輕度心律不齊可能無癥狀,僅在體檢中發現。常見癥狀包括心悸——自覺心跳快速、沉重或不規則;胸痛或壓迫感,類似心絞痛;頭暈或暈厥因腦供血不足;呼吸急促在活動時加重;疲勞感持續;嚴重時導致中風或心臟驟停。快速型心律不齊如房顫易引發心悸和乏力,慢速型如竇性心動過緩則表現為頭暈。部分患者夜間癥狀加劇,影響睡眠質量。

診斷心律不齊的方法

準確診斷依賴專業醫療評估。心電圖是基礎工具,記錄心臟電活動,識別異常節奏。動態心電圖監測如Holter設備連續記錄24-48小時心電數據,捕捉間歇性癥狀。事件記錄器適合癥狀不頻繁患者,手動觸發記錄。運動負荷測試評估活動中心律變化。超聲心動圖檢查心臟結構和功能,排除結構性病變。血液測試檢測電解質水平、甲狀腺功能或心肌酶指標。侵入性檢查如電生理研究通過導管測繪心臟電信號,精確定位異常區域。結合病史和癥狀,醫生可分類心律不齊類型,如室上性心動過速或室性早搏。

心律不齊的治療策略

治療目標為恢復正常心律、預防并發癥并改善生活質量。藥物治療是首選,β-受體阻滯劑減緩心率,鈣通道阻滯劑控制快速心律,抗凝藥物如華法林預防房顫相關中風。導管消融術通過射頻能量破壞異常電信號源,治愈率較高。起搏器植入適用于慢心律不齊,維持穩定心跳。植入式心臟除顫器監測并糾正危險心律,降低猝死風險。生活方式干預包括低鹽飲食控制血壓,規律有氧運動增強心臟功能,戒煙限酒減少刺激,壓力管理技巧如冥想緩解誘因。嚴重病例需手術如迷宮術治療房顫。

預防與日常管理

預防心律不齊需綜合健康習慣。保持體重在健康范圍減少心臟負擔;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或游泳;飲食富含果蔬、全谷物和瘦肉,限制加工食品;避免過量咖啡因和能量飲料;定期監測血壓和血糖;充足睡眠每晚7-9小時;慢性病患者遵醫囑服藥,定期復診。高風險人群如有家族史者應早期篩查。

結語

心律不齊是常見心血管問題,了解其機制和應對措施至關重要。多數病例通過及時干預可有效控制,避免嚴重并發癥。出現癥狀時盡早就醫,專業評估確保個體化治療。健康生活方式是預防基石,助您維護心臟長久健康。